從核說起 - 真相來自專業
Questions
Tags
Users
Badges
All Questions
Newest
Active
Unanswered
Frequent
More
Score
View
Card
Compact
李敏 國立清華大學特聘教授(以核養綠公投領銜人)
1
•
asked Jul 31
其他能源(如太陽能)的廢料問題為何?
同樣有廢料問題,且尚未解決。 反問,太陽能光電板含有貴重金屬和稀有金屬,這些廢棄物若處理不當,同樣會污染土地。風力發電的巨大葉片未來如何處理也是個問題。在看待廢料問題時,應從全面的角度比較各種能源,不能只針對核能。
太陽能
污染
廢料
0
votes
1
answers
22
views
李敏 國立清華大學特聘教授(以核養綠公投領銜人)
1
•
asked Jul 31
2018年已經投過「以核養綠」公投,為何這次還要再投一次?
因為政府拒絕執行2018年公投的民意。 「以核養綠」公投有600萬人支持,明確廢除了「2025非核家園」條款,代表社會接受核能。但政府卻「拒絕採取任何措施」,讓核電廠自然地在2025年前除役。因此,新的公投(如核四商轉)是為了用更明確的訴求,再次向政府施壓,表達民意。
非核
以核養綠
公投
0
votes
1
answers
14
views
李敏 國立清華大學特聘教授(以核養綠公投領銜人)
1
•
asked Jul 31
政府機關(如中選會、核安會)是否保持行政中立?
沒有。 政府機關未能保持行政中立,淪為執政黨的工具。舉例: • 中選會: 曾以「毫無理由」的方式駁回我提出的核電延役公投案。 • 原子能委員會(現核安會): 未能中立地依據法規提供資訊。 在公投議題上,政府不應站在提案者的對立面,甚至提供不確切資訊。這種「文官體系被破壞」的現象,讓我聯想到「文化大革命」。
行政中立
核安會
中選會
0
votes
0
answers
11
views
前核四廠長 王伯輝
1
•
asked Jul 31
萬一發生戰爭,核電廠會不會成為敵方優先攻擊的目標?
不會,核電廠在戰爭中反而是受保護的對象。 以烏俄戰爭中的札波羅熱核電廠為例: 國際公約保護:攻擊核電廠是違反國際公約的行為,會引發全球性的譴責與介入。俄羅斯不敢真的攻擊反應爐,連中國大陸都警告俄羅斯不准打。 成為事實上的保護區:俄軍佔領了電廠,但不敢破壞。電廠的運轉、維護仍由烏克蘭的專業人員負責,發出來的電也繼續供給烏克蘭。國際原子能總署(IAEA)派員進駐,使其成為戰爭中誰都不敢動的區域,反而像「護國神山」。 火力電廠才是目標:戰爭中,烏克蘭的火力電廠幾乎被俄羅斯摧毀殆盡,...
火力電廠
國際公約
戰爭
0
votes
2
answers
23
views
葉宗洸 國立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兼原科院院長
1
•
asked Jul 31
核廢料至今仍無解,延役核三不是把問題留給下一代嗎?
核廢料是「政治問題」,而非無解的「技術問題」。 技術上可行:用過核燃料的處理,國際標準作法是先濕式儲存(在燃料池),再移至乾式貯存設施(乾貯場),最後存放於最終處置場。這套技術在國外已成熟運用,美國的乾貯設施甚至規劃可暫存100年。 問題卡在政治:台灣的問題在於政治阻礙。例如,核一廠的乾貯場已蓋好,但新北市政府因政治考量不發放啟用執照,導致燃料棒無法移出。這證明問題不在技術,而在政治。 核廢料是未來資源:未來的新技術(如第四代熔鹽式反應器)可能將用過核燃料作為新的燃料使用,所...
延役核三
核廢料
0
votes
5
answers
75
views
葉宗洸 國立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兼原科院院長
1
•
asked Jul 31
台灣與韓國等國的核能發展策略有何不同?
台灣「堅持廢核」,而日、韓等國已「回頭擁核」。 葉教授指出,日本和韓國在減少核能後,都因電價高漲、貿易逆差等問題而「受不了」,因此現在都「回頭來恢復、重啟核電」。相比之下,全世界還堅持「非核家園」的,只剩下台灣和德國。 [1 2]
擁核
重啟核電
0
votes
2
answers
11
views
葉宗洸 國立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兼原科院院長
1
•
asked Jul 31
除了核三延役,重啟已停機的核一、核二廠是可行的選項嗎?需要哪些條件?
技術上可行,但比延役複雜,且須克服政治障礙。 核一廠:曾於期限內提送延役計畫,原能會已審畢並提出審查意見,程序實際上已完備。重新審閘與改善的作業時間估計2~3年。 核二廠:已完成延役計畫。核安會修改內部辦法後,即可提出延役申請。作業所需時間估計2年。 [1 2]
核三延役
重啟
延役
0
votes
1
answers
28
views
葉宗洸 國立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兼原科院院長
1
•
asked Jul 31
能源政策的目標與期程?
政府有兩個主要目標,但彼此矛盾且不切實際。 目標一:2025非核家園:這是政府設定的明確期程,要在2025年完全停止核能發電。 目標二:2050淨零碳排:這是長期的減碳目標。葉教授指出,這兩個目標是「執政的錯亂」。為了達成「非核」,勢必得大量使用火力發電,這會導致碳排放增加,與「淨零」的目標背道而馳。 [1]
非核
淨零
能源政策
火力發電
0
votes
2
answers
8
views
葉宗洸 國立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兼原科院院長
1
•
asked Jul 31
政府推動的能源轉型跟再生能源政策可靠嗎?
存在「畫大餅」與「目標錯亂」的問題。 規劃虛應故事:政府為宣示供電無虞,在能源規劃中列出大量未來新增的發電機組(如1700多萬千瓦),但這些機組連興建地點都沒確定,只是為了湊數字安撫民眾和投資者,屬於「畫大餅」。 政策目標互相矛盾:政府一方面修法要求2025年大幅減碳(降10%),另一方面又推動「非核家園」,廢除零碳的核能。這導致減碳缺口只能由高碳排的火力發電來補,是「執政的錯亂」,根本做不到。 [1 2]
再生能源
火力發電
0
votes
1
answers
11
views
葉宗洸 國立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兼原科院院長
1
•
asked Jul 31
為什麼政府每年補貼台電上千億元,我們的電價還是一直漲?
因為發電成本變高,且部分成本由納稅錢承擔。 高價收購補充電力:在供電吃緊時,台電會採取「需量競價」措施,用每度10到14元的高價,請大用電戶暫停用電。這筆錢最終來自台電,而台電的錢就是全民的納稅錢。 高成本能源結構:放棄零排碳的核能,轉而大量使用相對昂貴的天然氣,發電成本自然會提高。日本、韓國在停用核電後,電價都大幅上漲,這就是台灣面臨的趨勢。 [1 2]
發電成本
0
votes
3
answers
15
views
Prev
Prev
2
3
4
5
(current)
6
Next
Next
Hot Questions
應走向「能源正義」,推動公民參與發電,是否可取代核電?
核電廠需要用很多水冷卻,會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?
核三是40年前的設計,老舊機組是否存在安全風險?
台灣能源政策是否陷入核能與天然氣的錯誤二選一?
核電廠啟動慢,難以彈性調度,是否不符現代電網需求?
重啟核三廠成本極高?(如美國Diablo Canyon、Vogtle等案例),不如投資新建的再生能源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