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核說起 - 真相來自專業
Questions
Tags
Users
Badges
All Questions
Newest
Active
Unanswered
Frequent
More
Score
View
Card
Compact
前核二廠長 林文昌
1
•
asked Aug 4
為何要優先延役「核三」,而不是啟用核四或發展新的SMR?
基於「時效性」和「成熟度」的考量,延役是最快、最務實的選擇。 核三延役 (最優先):核三剛停機,相關設備、人員、經驗都還在,是重啟速度最快、成本最低的選項。接下來再考慮核二甚至核一,「延役是最簡單最快」。 核四重啟 (第二步):核四已投資近3000億,蓋得很好,是穩定、無碳的北部電力來源。但因封存已久,重啟需較長時間進行設備檢整與採購,時程會比延役長。 SMR (長期選項):SMR是未來趨勢,但技術尚未完全商業化,預計2030-2035年後才可能成熟。台灣不應當「白老鼠」,應...
smr發展
核四重啟
核三延役
0
votes
0
answers
8
views
前核二廠長 林文昌
1
•
asked Aug 4
核電並不是歐盟認定的綠電為何要使用
因為減碳不只是靠「綠電」,而是靠所有不排碳的穩定電力。 國際趨勢變了:以前大家講「RE100」是100%再生能源,現在像微軟、Google、蘋果這些大公司,都轉向支持「CFE」(Carbon-Free Energy)──只要不排碳、而且穩定供電,就行,核電完全符合這個標準。 核電不排碳:雖然核能不被歸類為再生能源,但它幾乎不排碳,而且能穩定供電,是淨零碳排的重要工具。不該因為分類問題就放棄它。 [【出來打球啊04】台灣該不該用核能?前核電廠長來直球對決啊! ft.中華民國核能...
無碳能源
cfe
核電減碳
0
votes
0
answers
8
views
前核二廠長 林文昌
1
•
asked Aug 4
台灣高度依賴火力發電危害分析
最大問題就是對健康不好,而且風險也高、碳關稅加重出口成本。 空污問題:燃煤、燃氣電廠會排出很多PM2.5,對呼吸道和心血管都不好,像我自己南投的老家這幾年空氣明顯變差,很多中南部人都感受得到。 能源安全風險:台灣有超過八成電力靠火力發電,其中天然氣佔了大半,但天然氣是靠船運來的,如果真的發生戰爭或台海有事,幾天內就可能「斷氣」,整個電力系統會陷入危機。 碳排問題:台灣的碳排在國際上是後段班,還在大量用火力發電,會影響國際競爭力,尤其歐盟未來要課碳關稅,對台灣出口產業是很大壓力...
環境污染
能源安全
火力發電
0
votes
0
answers
8
views
前核二廠長 林文昌
1
•
asked Aug 4
核能發電的未來發展方向?
隨著氣候變遷和能源安全的考量,核能在全球能源組合中的角色正在重新被評估。 主要討論點: 第四代核能技術的發展現況 小型模組化反應爐(SMR)的商業化前景 核融合技術的突破可能性
smr
0
votes
0
answers
7
views
前核二廠長 林文昌
1
•
asked Aug 4
政府常說「台灣不缺電」,實際情況真是如此嗎?
其實現在的情況比較像是「電不夠用,但還沒大停電」。 什麼叫缺電?:關鍵在「備轉容量率」,也就是備用電力的比例。如果這個比例太低,電力系統就很脆弱,一旦哪個電廠突然出問題,就可能來不及應變、得限電。 綠燈不代表安全:很多人看到台電網站是「綠燈」,就以為電夠用,但這往往是啟動一些老舊電廠(像是興達、大林)硬撐出來的結果。尤其晚上沒太陽能,備轉容量常常掉到只有3~5%,風險其實很高。 跳電≠缺電:跳電常是線路老化或設備問題,但「缺電」是因為整體發電能力不夠,萬一有大機組故障,就可能...
電力供應
能源政策
核能
0
votes
0
answers
15
views
哥大電力公司創辦人 Alex 趙博士
1
•
asked Aug 2
重啟核電是一場冒進與不負責任的賭博? 任何環節出錯都可能導致長期停滯與災難?
重啟是基於成熟技術與嚴謹制度的理性選擇。 成熟經驗: 全球已有數百次延役與SG更換的成功經驗可供參考,風險與成本均在可控範圍。 嚴格監管: 延役可參考美國NRC《老化管理計畫》與「風險導向監督流程」的嚴格審查,並接受公眾與國際監督。 真實效益: 延役能以最低成本、最快速度確保基載電力穩定,避免台灣過度依賴高波動性的天然氣與再生能源。 理性選擇: 公投並非對未知風險的信任,而是根據公開數據與國際實例,做出最符合能源安全與經濟效益的決定,也是憲法賦予百姓的意見表達管道。
長期停滯與災難
賭博
不負責任
0
votes
0
answers
12
views
哥大電力公司創辦人 Alex 趙博士
1
•
asked Aug 2
重啟核三廠成本極高?(如美國Diablo Canyon、Vogtle等案例),不如投資新建的再生能源?
延役成本遠低於新建,且速度更快: 成本優勢: 延役成本(約3百億台幣)遠低於新建天然氣電廠或再生能源搭配儲能系統的總成本。 工期優勢: 延役只需局部改造,工期可縮短至1-2年;新建電廠動輒3年以上,且燃氣電廠有碳排問題。 案例不具可比性: 反核方引用的美國案例是「新建機組」或包含大規模「耐震升級」的特殊專案,與核三單純延役的狀況完全不同。 再生能源有隱藏成本: 為維持穩定供電,再生能源需搭配昂貴的儲能或備載機組,整體系統成本更高。
不如投資新建的再生能源
重啟核三廠成本極高
0
votes
0
answers
35
views
哥大電力公司創辦人 Alex 趙博士
1
•
asked Aug 2
核三廠延役面臨巨大挑戰?如更換蒸汽產生器(SG)是高風險工程?成本高達3900億台幣?PWSCC(主水應力腐蝕裂紋)問題難解?在地技術與人力流失?
誇大風險與成本,忽略國際成熟經驗: SG更換是常規作業: 全球有上百次成功案例,並非高風險新工程。世界最快紀錄僅用63天完成。 成本估算錯得離譜: 國際案例顯示,更換SG成本約1.25–1.53億美元(約37.5–45.9億台幣),反核方估算的3900億是百倍數字。 PWSCC是可控耗材問題: 檢測、修補與汰換管束是常規維護,全球皆有成熟的管理方案。 技術與人力可外包: 國際上有眾多專業廠商可提供技術與人力支援,並非無法解決的難題。
人力流失
主水應力腐蝕裂紋
3900億
蒸汽產生器
0
votes
0
answers
7
views
哥大電力公司創辦人 Alex 趙博士
1
•
asked Aug 2
延役工程具有高度風險?水晶河核電廠因更換蒸汽產生器失敗,導致圍阻體出現裂縫,最終付出慘痛代價而關閉?!
事實釐清與單一事件的普遍化謬誤: 裂縫位置不同: 是「圍阻體」(原子爐外的防護牆)有裂縫,非「原子爐」本身,此為土木工程管理問題,不影響核能發電安全。 關廠主因是經濟: 當時美國頁岩氣有政府補貼,導致天然氣發電比核電便宜,核電公司因不賺錢而決定關廠,與安全性無關。 以偏概全: 全世界幾百座反應爐都在延役,不能將單一工程事件當作普遍通則。
裂縫
圍阻體
水晶河核電廠
延役工程
0
votes
0
answers
8
views
哥大電力公司創辦人 Alex 趙博士
1
•
asked Aug 2
核三廠已屆齡,正處於高風險的故障期??根據「浴缸曲線」理論,設備在生命週期末期的故障率會急遽升高?
「浴缸曲線」不適用於複雜的核電系統: 模型誤用: 浴缸曲線適用於「未經管理」的大規模電子元件,而非有嚴格「老化管理計畫」與「監督流程」的核電廠。 缺乏實證: 美國約90座核電機組延役後,並無因「老化失效」導致重大放射性事故的案例。關閉的機組多為經濟與政治因素。 意識形態轉移: 提及「軍工複合體」是轉移焦點,商用核電與核武在技術和監管上完全分離,不影響安全審查。況且台灣根本沒有核武。
缺乏實證
核三廠已屆齡
浴缸曲線
0
votes
0
answers
9
views
Prev
Prev
2
(current)
3
4
5
6
Next
Next
Hot Questions
應走向「能源正義」,推動公民參與發電,是否可取代核電?
核電廠需要用很多水冷卻,會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?
核三是40年前的設計,老舊機組是否存在安全風險?
台灣能源政策是否陷入核能與天然氣的錯誤二選一?
核電廠啟動慢,難以彈性調度,是否不符現代電網需求?
重啟核三廠成本極高?(如美國Diablo Canyon、Vogtle等案例),不如投資新建的再生能源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