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會是下一個福島或車諾比?

Viewed 27

設計理念與安全設施完全不同。

  1. 車諾比:是蘇聯早期的石墨式反應爐,設計本身就不安全,且沒有圍阻體,一出事放射性物質就直接外洩。
  2. 福島:是沸水式反應爐,與台灣核一、二、四類似。但其事故主因是海嘯導致備用電源失效,且後續人為應對遲疑。台灣已針對此情境做了多重改善。
  3. 台灣:擁有堅固的圍阻體,並在福島事故後增加了多重備援電力與冷卻水源,安全性遠高於當年事故時的電廠。
2 Answers

根本物理特性不同,車諾比事故不可能在台灣發生。

• 車諾比 (RBMK反應器): 採用石墨水冷式設計,在低功率下有「正回饋」效應,即功率一旦上升,反應會加劇而非被抑制,這是一個致命的設計缺陷,且當初設計有生產武器級鈽的目的。這是核工界的常識,在事故發生前就已是教科書內容。
• 台灣 (輕水式反應器): 採用「負回饋」設計,功率上升時,物理特性會自動抑制反應,使其趨於穩定,本質上是安全的。其安全顧慮是「衰變熱移除」問題,而非功率失控。

參考資料:

  1. 車諾比:屬於蘇聯時期的石墨慢化反應爐,設計上存在根本缺陷,且缺乏圍阻體。當時操作人員進行了極度危險的測試,是設計與人為操作的雙重錯誤。台灣的電廠是美式輕水式反應爐,設計理念完全不同,安全性高得多。
  2. 福島:雖然與核一、核二同為沸水式反應爐,但福島是更早期的設計。台灣的核電廠在防災設計上有顯著的優越性,特別是「生水池」的設置,以及更堅固的防海嘯設施。福島事故的主因是天災加上人禍(官僚體系延誤救災)。
  3. 安全文化:自車諾比事故後,全球核能界建立了嚴格的「安全文化」,任何操作都以安全為第一優先。他認為台灣核電廠的運營嚴謹度與安全文化,是避免事故發生的重要保障。
Relat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