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要優先延役「核三」,而不是啟用核四或發展新的SMR(小型模組化反應爐)?

Viewed 64

因為核三延役是「最快、最直接、最可行」的解決方案。

  1. 核三延役最快:核三廠仍在運轉中,直接申請延役,程序最單純。延役計畫書早已寫好,只要政府同意,送交原能會審查即可。

  2. 重啟核一/核二較費時:核一、核二已停機一段時間,重啟前需要進行安檢與測試,核一約需2~3年,核二約需2年,雖然用過燃料池已滿,但核一廠室外乾貯設施已在2025年5月1日啟用,已陸續將用過燃料池之燃料,用乾貯的方式貯存,目前核一廠室外乾貯設施已放置5箱(截自2025年8月1日),核二廠室外乾貯設施已動工,預計2026年進行冷測試、熱測試,2027年啟用。

  3. 重啟核四問題更複雜:核四的問題更複雜,且政治爭議極大。

  4. SMR是未來選項:SMR(小型模組化反應爐)安全性高、建置快,是很好的未來選項,但無法解決眼前的缺電危機。核三延役是應對當前困境最務實的作法。

1

4 Answers

基於「時效性」和「成熟度」的考量,延役是最快、最務實的選擇。

  1. 核三延役 (最優先):核三剛停機,相關設備、人員、經驗都還在,是重啟速度最快、成本最低的選項。「延役是最簡單最快」。
  2. 核四重啟 (第二步):核四已投資近3000億,蓋得很好,是穩定、無碳的北部電力來源。但因封存已久,重啟需較長時間進行設備檢整與採購,時程會比延役長。
  3. SMR (長期選項):SMR是未來趨勢,但技術尚未完全商業化,預計2030-2035年後才可能成熟。台灣不應當「白老鼠」,應等待技術成熟後再引進,無法解決眼前的能源危機。

關鍵在於時間與成本效益,核三是唯一能「救急」的方案:
● 核三延役 (最快、最便宜): 政府齊心配合的話,約需2年、200-300億元。是現有設施,能最快解決眼前的電力缺口。
● 核二延役 (次之): 約需3-4年,因其乾式貯存槽尚未建好與人員尚須招募。(2027年才建造完成)
● 核四啟用 (最慢、最貴): 至少需5-7年、800~1000億元,同樣需要招募足夠人員。核四廠目前僅是個「進度達九成的建造工地」,雖然緩不濟急,但值得爭取完工上線發電。

● SMR /MMR 或ADS等新世代原子爐是未來選項: 這些新技術尚未完全商業化,2030年後才可能商轉,無法解決當前危機。賴政府宣稱只考慮新核能可判斷為不想面對綠營保守派的拖延手段。

延役是「最省錢、最迅速」的方式。
將台灣的核能選項排序:

  1. 核融合: 「水中月」,技術還非常遙遠,現在談論會誤導大眾。
  2. SMR (小型模組化反應爐): 市場上沒有現貨,技術仍在發展,很多要到2032年後才成熟。現在若要購買,沒有廠商敢承諾「固定價格、固定工期」,且發電成本會非常高。
  3. 核四商轉/核電廠延役: 這是最務實、最快、成本效益最高的選項。雖然延役也需要約兩年的前置期(修改報告、安全審查、採購燃料),但相對於其他選項,這是最可行的。美國與核二、核三同型的電廠,已經有多部機組要運轉80年,台灣才用了40年。
    • 核三機組是完整的,只要政策決定,就可以啟動延役程序。

參考資料:

因為「核三延役」是當前最快、最省錢、最務實的解決方案。

  1. 時效性:核三重啟1年半即可完成,能最快解決眼前的電力缺口。

  2. 成本效益:延役成本僅需100-200億,遠低於蓋新電廠或替代方案(如協和電廠1200億)。

  3. 務實性:核四重啟需要較長時間(第一部機組3.5年),SMR技術尚未成熟且成本更高昂,現階段緩不濟急。延役現有機組是最唾手可得的選項。

1

2

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