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以「科學」和「管理程序」看待,而非恐懼。
核能風險是可控的:
- 透過嚴謹程序管理:台灣核電廠每年都進行「核安演習」,確保人員熟悉各種意外的處置流程。
- 透過優越設計防範:核電廠的耐震設計標準極高,遠超民用建築。而「斷然處置」等機制,是為了在極端情況下也能控制風險。
- 目標是無需疏散:所有安全措施的最終目的,是「確保核子事故不會發生,確保我的人民不需要去疏散」。
應以「科學」和「管理程序」看待,而非恐懼。
核能風險是可控的:
核電廠在營運管理上面,當然是永遠有進步的空間,管理沒有極限
但是你會發現到:他還是安全的,他的安全係數在世界的排名上面是前段班的,前段班就是大概在前五名
體現在營運容量因子,就是台灣在2015年的核能容量因子可達95%,意思是連續365天都能發電,容量因子就是100%,如果有意外事故就要停機,則發電天數就下降,所以容量因子越高代表營運越安全,之所以沒有100%,是因為需要更換核燃料與固定歲修(每18個月維修一次)
有人會問:有大地震、有大海嘯、有超級颱風怎麼辦啦
那我就會告訴他們說這些例子,這些想像中的大災害就跟日本來的美少女一樣,那叫千年一遇
做任何風險評估=RPN,會關係到危害嚴重程度(Saverity)、發生率(Occurrence)及偵測並且改善的能力(Detection),現在核電廠發生事故的機率大概是百萬分之一,也就是說:核三廠運轉四十年是一萬四千多天,
發生事故的機率是百萬分之一,一天還不到1%機率,安全到不行。事故還分成七級,第七級是福島與車諾比,第六級是三浬島,第四級以下是廠內事件,第零級是地上有水不小心滑倒,那叫虛驚,核三廠目前只有廠內事故,營運安全維持在世界前段班。
核能議題是「風險的選擇」。
• 用核能的風險: 承受發生機率極低的嚴重事故風險。
• 不用核能的風險: 承受經濟被窒息、空污危害健康、能源不安全的風險。
不應拿一個「偶然」(核災)去換一個「必然」(空污致癌、經濟受損)。燃煤電廠「不發生事故都在威脅民眾安全」,而核電廠是「發生事故才可能威脅民眾安全」。
參考資料:
應以科學、務實的態度看待,而不是被恐懼綁架。
應理性評估,核能的風險遠低於空污。
用「籠中的老虎」與「滿天飛的蚊子」比喻:核能就像一隻被關在超堅固籠子裡的老虎,40年來沒傷過任何人,而火力發電的空污就像蚊子,每天都在叮咬我們,危害健康。我們不應害怕籠中虎,卻忽略了真正的威脅。
台灣每年有兩萬人因為空氣污染導致死亡,今天你要改善空污,首要是從交通下手,但要更多電動車來改善空污問題就會卡在電力不足的問題,而更要命的是欠缺乾淨的電, 85%都是靠火力在發電。電力業各項空氣污染物年排放量,TSP(約為1,758公噸)、PM10(約為1,245公噸)、PM2.5(35,683公噸)、NOx(約為240,581公噸)及SOx(約為50,174公噸),眼前空污每年殺死二萬人不檢討,放著眼前氣候緊急火力碳排問題不優先解決,反而在意一萬年後核廢儲放的風險?
民進黨及其側翼的思維跟世界潮流完全相反
應以「理性、科學」的態度評估,而非「零風險」的幻想。沒有任何一種工程是百分之百安全。核能的風險是可管理、可預防的,且相較於火力發電已證實的健康危害,核能是相對更安全的選擇。不應因極低機率的潛在風險,而放棄其巨大的穩定、經濟與環保效益。
【出來打球啊04】台灣該不該用核能?前核電廠長來直球對決啊! ft.中華民國核能學會-林文昌廠長
興達、大林機組爆偷開?台灣現缺電危機?8/23核三公投…重啟核能有望?ft.林文昌|黃光芹-中午來開匯【CNEWS】2025/7/2 1200